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山东大学报] 助力中国传统新闻走进可视化新媒体时代——专访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可视化团队

发布时间:2014-04-15 编辑: 来源: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同于抽象的表述,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院长陈宝权教授就可视化概念给出了这样生动的形容:“简单来讲,把原来不可见的东西变为可见,这就是可视化。比如说房间里各处的温度,用红色表示较高的温度,用蓝色表示较低的温度,用彩虹色表示中间温度,每个地方的温度用不同颜色来表示的话,屋子就是彩色的。如果我们打开空调,表现出的就是一股蓝色的冷气,慢慢地,屋里的正常温度就趋近于绿色。其实在我们的脑子里,有时候解决问题也喜欢这样,用图像来表示。 ”
陈宝权教授告诉记者,可视化的可视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科学数据,二是信息数据,后者就涵盖了新闻信息。在今年3月,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可视化团队与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传统新闻可视化的第一次尝试。
在合作项目中,计算机学院可视化团队将信息可视化技术运用到“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14两会全媒体报道”中,助力中青报两会报道。先后顺利完成了反映全国雾霾情况的“十面霾伏”专题、反映2011年至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的“预算公开”专题以及“城里城外”专题的数据可视化工作,设计并实现了两款宣传两会的小游戏——“连连看之‘人大代表篇’”和“来自星星的人大代表”,一经发布,便受到了广泛关注。中青报两会专题最高日点击量达上百万次。
 “可视化应用不只是媒体,它的应用范围很广。目前国内可视化的应用情况,在广度上和深度上,跟国外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新闻行业,美国《纽约时报》报社内有一个由计算机博士领导的计算机研究小组,专门给报社做数据分析。在国内这种例子还属少见,这也说明了我国未来可视化的应用空间还是相当大的。 ”陈宝权教授说道。
尝试,需要表率和先行者,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可视化团队毫不犹豫地迈出了接受挑战的第一步。
团队的迅速组建
在组建团队前,计算机学院已经在关注计算机技术在新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而此次《中国青年报》主动提出项目合作,恰好为计算机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实现传统新闻可视化的第一次尝试。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屠长河教授在介绍组织学生参与项目的工作时,十分高兴地告诉记者:“一了解这个合作项目时,我们都很兴奋。学生们也非常高兴能够走出知识的象牙塔,在前沿领域施展一番拳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其他人受益,所以团队的组建非常迅速。 ”
对2014级博士研究生赵海森而言,作为团队的中坚力量,他认为组织团队是他在实施项目中遇到的最有趣的事情。在学院确定了部分队员之后,由于任务繁重、时间紧迫,项目仍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这便要求队员们号召其他同学参与。“我们到处‘拉人’,虽说都是被我们叫进来的,不过都很‘靠谱’,都是我们学院很优秀的学生,很快我们就组建了一支非常大的队伍。 ”赵海森高兴地说。可视化团队大部分队员都是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优秀本科生,他们当中有擅长数据整理分析的,也有擅长设计控件的人才。这样一支多方位的优秀队伍能够在短时间内成立,并能够为了共同目的吃苦耐劳,说明了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们对于传统新闻可视化这一项目,有着极大的兴趣。
如屠长河教授所言:“大家积极主动性和工作热情都很高,我们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我非常高兴。希望每次的创新项目都能像此次活动一样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大家也都能够高高兴兴地投入到研究工作当中。 ”
趣事与挑战并存的过程
此次合作项目开展需要在北京和济南两地同步进行,可视化团队的学生于悠洋被外派到北京,负责双方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专题设计和数据收集。在北京期间,这位大四女生和中青报的职员们一起工作,常常熬夜至凌晨2、3点。她面对的最大困难便是和其他职员在各自专业领域上的沟通问题。比如,有关数据方面,新闻行业的职员们一般不会备份数据、建立数据库,这样在数据收集上便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网上公布的数据的格式不能被计算机识别,所以她还参与了部分数据格式修整工作。幸运的是,之前中山大学新闻学院派来了一个具备部分计算机知识的学生,起到了协调作用,使双方的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地进行。面对繁重的工作,于悠洋以她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了下来,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负责整体策划的王雅芳老师看来,专业领域差异带来的问题也是在前期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瓶颈。“计算机专业与新闻专业跨度大,有些术语双方都很茫然。常常我们提出需要某些数据时,对方要么觉得我们要得太细,要么他们没有高效的方法去获得。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写些程序就能成批量地获取数据,而他们可能习惯使用‘复制’、‘粘贴’功能。而没有新闻背景的我们,在数字媒体设计方面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势。 ”王雅芳老师认为,目前新闻行业非常需要懂得计算机编程、数字媒体设计并具有新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纸媒普遍受到各种新媒体挑战的当代,传统新闻行业应该有创新和转变,而实现新闻可视化能够很大程度上为读者提供直观、新颖、有效的新闻,为新闻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队员们起初大多缺乏软件开发的经验。令指导教师欣慰的是,在短短几天内,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大致了解并熟悉了软件开发的流程。其中可视化方法是需要队员们首先考虑的。用何种方法去展示数据、需要设计哪些交互结构等等,这都是队员们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也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使得最终设计的界面缩短用户与数据之间的距离,使用户更加容易理解数据。王雅芳老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即全国各地雾霾程度的表示方法:如果是运用文字,那便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篇;反之,运用恰当的可视化方法,可以将这些数据用一张地图表示出来,这样便十分直观形象,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
大部分人印象中,编程工作是枯燥的。但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经常是带着欢笑在工作。可视化团队的队员并不是为了回报才参与其中,而是他们想做出有用的东西、想要收获一次实践的经验。问及工作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队员们并没有抱怨编程工作的漫长和艰难,反而调侃自己对编程的“艺术”觉悟不高——因为他们认为“计算机语言是一种需要被使用的工具”。在王雅芳老师谈起队员们因为任务紧急,顾不上吃饭就回实验室工作一事时,队员们都笑着说:“不要把我们说得那么废寝忘食,大部分时间还是会跑去吃饭的! ”忙碌的陈宝权教授经常抽出时间,到实验室里慰问同学、提供技术上的指导,这一点让队员们非常感动。各位指导老师对这些参与其中的学生都赞许有加,而队员们也纷纷表示这个项目使他们获益匪浅。
鼓舞人心的评价
在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14两会全媒体报道”的可视化工作后,王雅芳老师总结了团队的三个特点:快速学习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强。队员们常常是为了工作去学一些之前不熟悉的东西,但适应得非常快,还有大部分队员是大三的,需要边上课边工作,面对繁重的工作,他们仍旧兢兢业业。这些优秀的学生非常让人钦佩、骄傲。  此次计算机学院可视化团队助力《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事,得到了中青在线领导的大力认可。于悠洋说,她在北京工作到后半夜时,在团队在线讨论组提出一些问题后立马就能得到回复,因为在济南的队员们也经常熬夜工作,中青报的同事和领导们都非常欣赏山东大学学生努力的态度。成果出来后,中青在线两会专题网页点击量上百万,中青报的同事们没有想到在短短时间内,可视化团队可以把效果做得如此之好。在结束此次项目后,《中国青年报》有关领导将来山东大学,就与计算机学院可视化团队的长期合作进行洽谈。
随着新媒体的日益盛行,许多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是通过传统媒体,传统新闻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新闻可视化的道路仍需要有多种尝试。祝福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可视化团队,能够进一步助力中国传统新闻的可视化转变。
 
 

联系我们

地址: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路72号

           山东大学(青岛)第周苑C座

邮编:266237

院办电话:(86)-532-58630622

本科招生电话:(86)-532-58630176

研究生招生电话:(86)-532-58630610

学院微信公众号

山大微信公众号